計劃內容
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。當死亡發生時,家人都會在心理、身體、精神及社交上受到影響。然而,我們甚少談論死亡,亦從不為死亡而作預備。當死亡突然發生時,不論是面對自己的死亡,抑或摯愛的離世,往往會帶來難以想像的壓力和痛苦。
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,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成立了「美善生命計劃」。「去者善終,留者善別,能者善生」,藉著社區教育、專業培訓及研究工作,我們期望推動公眾人士對死亡和喪親的認識,支援長者、病人及其家人為死亡作預備,並發展有關專業人士對支援臨終病人及喪親家屬的全面培訓。死亡變得不再令人害怕,反而成為生命完滿的句號,讓我們能更正面和感恩地面對生命的每一天。
蒲公英
一種生存能力極強的植物,
不管是鹽鹼沙石地帶,還是沼澤地,甚或石頭的縫隙間,
我們不難找到它的蹤影。
「花罷成絮,因風飛揚,落濕地即生」
也是蒲公英的特性,
花開過後,種子上的白色冠毛結為一個個絨球,隨風搖曳。
種子成熟後,像把把小小的降落傘,隨風飄到新的地方安家落戶,
孕育新的花朵。
美善生命計劃
一個藉死亡探索生命、以生命跨越死亡的社會意識運動,
以蒲公英為記號,標誌著在人生旅途上,人們頑強的生命力、
不屈不撓的精神;也標誌著生命生生不息、祝福隨風處處散播。
有人認為,死亡是生命歷程中其中一個驛站,單單探討死亡並未足夠為現存的生命加上積極的意義。然而,透過認識死亡,我們卻相信可以讓人們對生命有更深度的思考及掌握。
在美善生命計劃中,我們也將之定性為推動生死教育的社會意識運動
(Social awareness movement)。我們相信,探索死亡其實就是思考生命的一部份。因為每個生命總不能逃避死亡,生命有始亦有終,死亡讓生命變得有限;亦因為生命有限,所以我們更要珍惜當中的一切。再者,覺察死亡就是覺察生命的意義,而接受死亡會讓我們更懂承擔生命的責任。
因此,美善生命計劃會有以下三大方向:
香港是一個現代化的大都會;然而,一般人對死亡仍然存在禁忌。身處於中國人的社會,很多人對「死」一字都噤若寒蟬,我們也不難遇到對死亡有所忌諱的人和事。
死亡被視為生命的對立、失敗和不吉祥。於是,人們往往選擇以「逃避」作為應對死亡的方法。但逃避死亡等於逃避面對生命的本質,當我們無法認清生命的有限時,便會很容易讓自己迷失於人生的意義、遺憾和執著。
我們認為:正視死亡,並為死亡作正面的預備,可以讓我們後顧無憂之餘,更懂得珍惜生命,活在當下。
在美善生命計劃中,我們希望公眾對死亡有新角度的認識:
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、人生旅程的尾段、
一生學習的畢業禮,更是生命的老師。
若以正面的態度來正視死亡,並為死亡作正面的預備,
可讓我們後顧無憂之餘,更懂得珍惜生命,活在當下。
在美善生命計劃中,內容將會從生理、心理、靈性及人際社交四個層面入手,以積極人生與接受死亡兩個向度為基礎,提升大眾對生命的反思及對死亡的預備,內容重點會從接納過去生命的歷史、規劃現在的理想生活、預備將來的生命結束等三方面著手:
回顧生命歷史中的重要事件,促發人們思考及評價過去人生已經完成的事情,並鼓勵面對生命歷程中所引發的各種滋味與感受,肯定且欣賞自己努力的成果,喜悅地接納許多歡喜成就與悲傷失落。
讓人們整理人生價值,為生命和死亡賦予正面意義,與家人朋友的情感交流,傳授生活智慧,完成未了的心願,以及積極規劃現在的人生。
協助人們思考面臨死亡時應有的後事安排,包括了解並接納人生的限制、與家人的關係復和、臨終醫療照護的囑咐與指定、器官捐贈意願、遺物的分配、死後遺體喪葬事務的處置等等。
協助人們思考面臨死亡時應有的後事安排,包括了解並接納人生的限制、與家人的關係復和、臨終醫療照護的囑咐與指定、器官捐贈意願、遺物的分配、死後遺體喪葬事務的處置等等。